首         页
炎 黄 珍 品
学 术 发 现
艰 苦 历 程
八缶青白堂
炎 黄 珍 藏
炎 黄 论 坛
给我们留言

 

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

 


《兰亭序》的千古奇冤(上)

                    唐山炎黄轩 王开儒

一 冯承素摹神龙兰亭序

被誉为中华第一书的《兰亭序》是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雅集会稽(今绍兴)之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乘兴为此诗集作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次日王羲之发现写的很好,只是有几个字不满意,于是他再重写,可是数幅都不如那幅,于是他涂改了几字,留下此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

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就已很有名气。到南北朝“已脍炙人口”,梁武帝萧衍称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到隋代他书法的碑拓已流传于世。唐太宗李世民得到隋开皇《兰亭序》拓本后,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真迹。甚至不惜派大臣骗取真迹。此事被当时的宫廷画家闫立本画成《萧翼赚兰亭图》。由于一代天子的推崇,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书,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法样板。而李世民则把《兰亭序》真迹据为已有,他死后竟将真迹殉入昭陵。而作为天下第一书的《兰亭序》,只能以其发动的宫廷摹本流传后世。后经宋、元、明、清广为翻刻已化身万千,蜚声海内外。而在一千多年临摹比较中冯承素摹神龙兰亭被世所公认:“牵丝映带,神清骨奇,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下真迹一等'。”今天,从印刷品到课本,从报端到电视,从故宫到绍兴兰亭故地,都标榜冯承素本。换言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今天是以冯承素本为代表的天下第一书。

然而,近几年出版的一私人拓本的字迹风神与冯承素本颇为相像,经考,此本为宁波天一阁存明丰坊摹刻神龙兰亭。于是,笔者把冯摹本(冯承素摹神龙兰亭)与丰刻本(丰坊刻神龙兰亭)两帖逐字逐笔进行比对:

丰刻本 冯摹本

,第一点丰刻本如高山坠石,冯摹本如包袱放地。丰刻本弯折直下,左控如铁,尾钩果决。冯摹本左部开笔如蜂尾,弯折拖媚失力,尾钩萎缩。

,丰刻本第一撇,中锋遒劲,一扫千军。冯摹本侧锋乏力。第二横丰刻本沉着利落,如金刀入掖。冯摹本如皮影人之手,提锋丰刻本如飞矢,冯摹本恭送他人。“口”丰刻本遒劲端庄,冯摹本龙钟失峻。

,丰刻本横笔斜出如尺,力抵千斤。冯摹本稍弯失神,弯折多肉缺力。

,丰刻本三横和中竖瘦劲。冯摹本肥钝,多蜂尾钩。丰刻本一点圆润有力,冯摹本肥拙。

,丰刻本“戈”如弓,冯摹本硕无弹力。丰刻本“小”形聚神足,冯摹本纤而呆。“山”媚而歪。

,丰刻本第一横安稳,冯摹本象纸刀,第一撇丰刻本收锋有痕,冯摹本如风吹长袍。“土”一竖丰刻本险如崩钉,冯摹本如面条下水,且脖长。

(不清)

,丰刻本如刀剑在匣,冯摹本三条长锋上翘如待食鱼鹰。

,“艹”冯摹本锋长且弯。“曰”丰刻本上重下轻弯折有力,冯摹本肥而乏力, “大”丰刻本开张有力,冯摹本第一横和上一笔相重,撇捺短直如企鹅两翅。

,丰刻本第一撇如长刀插地,冯摹本刀软无锋,右一捺丰刻本如刀鞘如曳,冯摹本如蛆上池。三横丰刻本如三钉,冯摹本如三鱼刺。

,第一点丰刻本饱满,冯摹本 扁秕。弯折丰刻本严谨,冯摹本一划而过,肥瘦不当。收笔丰刻本丰满冯摹本肉呆。

,“衤”丰刻本弯折有力,两点得体,冯摹本角小失力,后一点肥大如蛋。“刀”丰刻本开张外直,可宰物,冯摹本肥钝,如挂在墙上。

,丰刻本“田”“日”虽小,但笔笔到位,气度不减。冯摹本纤弱失力。     

丰刻本 冯摹本

 

(不清)

,丰刻本敦厚端严,冯摹本肉而腰瘦。

 

,丰刻本斜出直横,冯摹本有弯,丰刻本弯折严峻,如堂上法官,冯摹本软似堂下客。

(不清)

 

,丰刻本劲健疏朗,冯摹本“良”轻重失当,有应敷之概。

 

,丰刻本“乙”间架严整,回锋有力,冯摹本宽肥,英气半损。

 

,丰刻本三点爽利,提锋果决,冯摹本肥而迟疑,“青”丰刻本劲朗,冯摹本拖软。

 

,丰刻本“由”遒劲严谨,冯摹本尖、秕、媚。“心”末两点做作。临的不到位。

 

,丰刻本“几”严整有力,冯摹本弯折钩偏肉。

 

,丰刻本第一笔丰满有力,冯摹本侧锋偏软。“曰”肥臃。

,丰刻本“申”严正果决,冯摹本多鸭咀长锋, “曰”冯摹本弯、堵,“易”潦草。

,丰刻本第一笔聚向中宫,冯摹本直散,“卬”弯折无丰刻本之英气。

 

丰刻本 冯摹本

,丰刻本高巅劲瀑,一啸千尺,冯摹本徒有其形。

,丰刻本下部坚劲如锯,冯摹本如冻蚓。

 

,丰刻本意气挥洒,冯摹本臃无将态。

 

,冯摹本形似,但丰腴少神。

,丰刻本铿锵铁划,冯摹本邯郸学步,英气大失。

,丰刻本爽劲安泰,冯本肥而呆。

,冯摹本形似,但嫌肥。

(不评)

 

冯摹本尾宋高宗“绍兴”印,丰刻本尾唐·褚遂良“褚氏”印

 

 

(下)明·项子京“子京所藏

(仅刊卷首、中、尾三行)

 

丰刻本卷前

 

 

 

  冯摹本卷前

 

 

唐·中宗神龙”半印

元·赵孟頫“趙”印

明·项子京“神品”两印(左)

南宋·驸马杨镇“副騑书府”印

 (左)明·项子京“项子京家珍藏”印

 

明·项子京“天赖阁”“子京”印

“神品”印(未详)

 

余皆为明·项子京印

 

 

 

 

 

 丰刻本卷后

 

 

 (左)宋·徽宗“大观”半印

 明·丰坊“晋云公胄”印

 

 明·丰坊之印

 (左)唐·中宗神龙半印

明·丰坊“丰氏存礼”印

 

明·丰坊“南禺外史”印

(左)宋·太宗“淳化”半印

 明·丰坊“绿城敖吏”印

  

明·丰坊“南宫别仙”

(左)南宋·驸马杨镇“副騑书府”半印

明·丰坊

(印文未详)

(左)唐·玄宗“开元”半印

明·丰坊“平生真赏”印

 

 

明·丰坊“审定真迹”印

(左)宋·徽宗半印

   冯摹本卷尾

清· 乾隆“石渠宝笈”印

(左)元·赵孟頫“松雪斋”印

(中)唐·中宗“神龙”半印

 

(左)明·项子京“神品”印

 

 (左)元·赵孟頫印

 

南宋·驸马杨镇“副騑书府”半印

 

 

余皆为明·项子京印  

 

 

(右)宋·高宗“绍兴”印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1)两帖字迹出笔入笔基本一致,尤其后半帖更为相像,可以断定两帖出于一源。(2)丰刻本自然天成奇丽险峻,有飞鸣之势。冯摹本依迹描摹,形似而神散,两帖精神不可同语。(3)两帖卷前同样位置同有“吴兴”、“王济赏鉴过物”印;卷后同有长乐许将两行题及吴炳、张绅等印。冯摹本是墨笔、红印,是原迹;丰刻本是石刻,在冯摹本其后。奇怪的是,历传冯摹本摹自王羲之真迹,下真迹一等,世间不可能有超过它的本子。今丰刻本明显高于它。这就说明冯摹本不是摹自王羲之真迹,有可能是后世伪造。

         二  冯摹本是什么样的本子

(图一,冯摹本帖、跋全图)

1、墨气之新令人惊讶,此帖墨气远逊于唐虞世南、褚遂良本。更奇怪的是其本帖的墨气逊于自己的题跋。

2、帖名不可信

著名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先生和故宫在网上公布:此帖名“不必置信”。此帖在明以前史上无载。最早的著录是1643年(崇祯16年)汪砢玉《珊瑚网书录》,而最早为此帖题跋的元郭天锡1293年跋称:绮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直到跋尾15777月明文嘉的跋仍称:“钩填之妙,信非冯承素诸公不能也。”可是就在文嘉跋后的当月即被其收藏者项子京强加以:“冯承素奉”之名。入清后,被乾隆皇帝刻入八柱,冯承素摹本之名才广布天下。以上证明此帖名不可信。

3、题跋是拼配的

其题跋的第一纸上第一个跋是宋熙宁1076年长乐许将两行题,骑缝上有吴生(吴炳)士行(张绅)等印,后边是王存礼、黄庆基、朱光裔、李之仪、李枢、王景通、王景修、张太宁、张保清、冯泽纵、仇伯玉、朱光庭、石苍舒等十三人宋元丰年题记。

第二纸上是南宋永阳清叟跋,和元贞元元年1295年赵孟的跋。

第三纸上是元1293年郭天锡的跋,和同年鲜于枢的跋。

第四纸上是元1294年邓文原题。

第五纸上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吴颜辉(吴炳)题。后边是1345年王守诚的题。再后又是吴炳1347年题。

第六纸为明嘉靖五年(1526)三月明李廷相题跋,后边是明项子京题。再后是1577年七月明文嘉题跋。

第七纸即跋尾,明1577年七月明项子京题。

以上这些跋都是真迹。但第一纸上吴炳和张绅二人都是元中后期人,吴炳是著名定武石刻兰亭的收藏者。说明这第一纸上的许将等十三人题和第五纸上的吴炳、王志诚等三题都是吴炳定武石刻本的跋,而非此神龙本跋文。

第二纸元赵孟1295年跋明白的写着:“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说明赵也是为定武本所题。并且赵跋比后边郭天锡1293年跋晚两年反倒题在郭跋之前。且郭天锡和鲜于枢二人都是极推崇赵孟的朋友,如赵跋在前二人跋中必有提及,今二跋只字未涉。也证明此本上原没有赵孟之跋,且连在一张纸上的南宋永阳清叟的跋也都是从定武本上拆配拼入的。这样就只剩下第三纸上郭天锡、鲜于枢和第四纸邓文原和第六纸上的李廷相、文嘉和第七纸项子京的跋才是此神龙本真正的跋文。说明冯摹本的题跋是由定武和神龙两题跋混杂拼配的。

4、印章有伪。郭天锡跋明确记述:“书前后二小印,“神龙”二字,即唐中宗年号,贞观中太宗自书。“贞观”二字成二小印,开元中明皇自书“开元”二字作一小印”。而帖上只有“神龙”印,而无“贞观”、“开元”印。与跋不相吻,说明印章有伪。

以上,足以证明北京故宫藏的冯承素兰亭从字迹到墨气、帖名、印章、题跋是彻头彻尾的伪作。其作伪的时间应在吴炳之后元末或明代。

三 谁作伪

1.   冯摹本吴炳跋之后最早的也是明代第一个跋李廷相15263月在金陵所题:“兰亭石刻往往人间见之,余家亦藏有善本,至于唐摹真迹则仅见此耳。存礼考功(丰坊字存礼,考功为其职务)偶出示为题其后而归之。”此跋说明15263月冯摹本乃是丰坊之物。也就是说:冯摹本和丰刻本同出丰坊一人之手。

2.   在李跋后在项子京观款之后,明代第二个跋是15777月作过乌程训导(距乌镇约二十多公里)的文嘉称:“嘉靖初,丰考功存礼尝手摹使章正甫刻石于乌镇王氏,然予未见真迹。――今子京项君(项子京)以重价购于王氏,遂令人持至吴中索余题语。”丰坊是其父文征明的朋友,二人同时进退宫廷,且文嘉仅小丰坊九岁,又是文化官员,因此他记述的此事不会错,(两帖同有“王济赏鉴过物”印为证)但当时他没有见过冯摹本和丰坊在王济家摹刻的真迹。(丰坊过世十四年后的1577年文才见到冯摹本)。此两跋说明冯摹本嘉靖五年(1526)三月在丰坊手。而嘉靖初又转到王济手。五十一年后由王家转到项子京手。而从丰坊转到王济手有诸多疑点:(1)鄞县(宁波)的丰坊与乌镇的王济相距五百里,王济不可能把宝帖借给丰坊拿到南京找李廷相题跋,而只能是丰坊之物,嘉靖初丰坊卖给王济。(2)奇怪的是既是书法家又是朝官的丰坊在丰刻本上专加了一排自己的九枚印章,而在冯摹本上没有题、印和任何痕迹。(3)更奇怪的是,冯摹本既然原本就是丰坊之物为何要在卖给王济之后反到王家去摹刻?且摹刻得字迹却反高冯摹本一筹,此中定有蹊跷。

3.   今天一阁也确存丰坊摹刻的两块兰亭,一块神龙兰亭(即丰刻本)陈列在室内,一块“嘉靖五年八月十日丰坊临”的嵌在 天一阁外前壁上。时间合“嘉靖初”,即应是嵌在前壁的石刻,按理此兰亭应是下冯摹本一等的神龙兰亭(自古称:纸上的字,刻在石上再拓下来,如刻好即下真迹一等)。可是笔者见到的字迹却是与神龙相异的定武兰亭。证明丰坊摹的不是此兰亭。(图三)

丰坊摹刻定武本兰亭

丰坊摹神龙兰亭

定武石刻是宋在定州所获,传为唐按欧阳询摹兰亭所刻。神龙本是卷首钤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印的兰亭。两帖非一人所摹,出笔入笔精神相异。现举三字为例:

神龙   定武  神龙  定武  神龙  定武

这就证明伪造冯摹本拆剩下的两个光杆帖在天一阁恰好都找到了下落。但是,前壁上的既是定武帖,帖尾应有的许将两行题和吴炳、张绅等印章却没有,却奇怪的刻在室内的丰刻本之尾。(图四,丰刻本许将题吴炳印)。这就是说丰坊摹刻的两石也和他卖给王济的冯摹本都是一脉相承的定武、神龙相混杂的。丰刻本虽没刻年代时日,但其卷前与冯摹本相同位置刻有“王济赏鉴过物”之印,证明丰坊在王济收藏之后,确摹了冯摹本,不摹不知其印和位置,如真摹应下冯摹本一等,可是前文已述其字迹不但不下它一等,却反高它一筹。并且郭天锡跋记述的唐印与冯摹本不相符,反到与后刻的丰刻本相吻。

以上无可辩驳的证明丰坊后来摹刻丰刻本是据与郭天锡跋相吻的字迹精美、唐印皆全的神龙原帖,而不是冯摹本。郭天锡的跋是丰刻本的真正跋文。反证了嘉靖初他三十多岁卖给王济字迹软媚的冯摹本正是他依据神龙原帖所伪造(才下它一等),他偷梁换柱以自摹本换下神龙原帖,只不过把定武、神龙两个真跋混杂附于其后。而在王家摹刻是虚晃一招,蒙蔽世人。其两本同有的王济之印和许将之题吴炳等印即是他作伪的铁证。其他任何人都无此机会。(以下冯摹本均称丰伪本)

  丰坊怎样作伪

1、丰坊的履历和家史

丰坊(14921563)字存礼、存叔、人翁,号南禺外史,后更名道生,鄞县(今宁波)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因“大礼仪”事受廷杖,被贬南京考功,嘉靖六年(1527)又贬为通州同知,旋即罢官归里。丰坊上承祖业,其十五世祖丰稷乃宋嘉1059)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并开创了丰氏藏书。其后代代为官并藏书,以五百年积藏,到丰坊时藏书五万卷,曰“万卷楼”,为中国最大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据传,藏有唐贺知章《千字文》、《孝经》、《龙瑞宫记》、字《十七帖》,庆历重摹《淳化阁帖》等古籍。丰坊归里后,又郭田千余顷,购置了历代法书名帖,其潜心研究,篆、隶、行、草、楷兼善,文征明称其为“半个先生”,并著有《易辨》、《鲁诗世学》、《左书世学》、《春秋世学》、《诗说》及书法理论《书诀》、《童学书程》等著作。

丰坊三十二岁中进士,第二年即遭贬,人生骤败,使他痴狂,滑稽玩世。“他能将历代真迹仿得惟妙惟肖,以伪易真而窃喜,他曾伪造过“河图”、“鲁诗”、“六经”,所以后世对他毁誉参半。1562年万卷楼大火后,幸存余笈和房产卖予天一阁,十五代之积业毁于他手。次年客死僧房。

2、丰坊伪帖。

丰坊的万卷楼藏古书、名帖,其中有郭天锡等跋的神龙墨帖和吴炳跋的定武帖,其深谙书法,自然无数次临摹,并对字迹贼毫、杈笔、断笔、浓淡诸特点了如指掌摹的十分逼真。而在他罢官时,书画已走进流通市场,文人可以以书画谋生,称他为“半个先生”的文征明也于1526年下半年辞翰林归里,率族以书画为生。好多墨客趋之若骛,而昭著的“苏州片”就是此时应运而生。中华另一件国宝――《清明上河图》就是在此气候下出现作伪高潮,因图深藏皇苑秘室,“苏州片”们看不到原作就捕风捉影的成批伪造,泛滥到世界各地。而兰亭序因李世民的推崇天下普及,同是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作伪更方便,收藏者为提高自帖身价,不惜割换、伪造题跋印章,以石刻本伪墨本,使兰亭序乱上加乱,而文人们正是在乱中取利。丰坊绝意仕途,凭万卷楼和深厚的书法功底,以藏书、书法赚钱扬名势在必行。丰即把真神龙帖割下来换上自已摹的神龙帖。当时定武、神龙帖并不稀见,所以他将定武帖上宋许将等十三人题及永阳清叟,赵孟的题跋和吴炳、王志诚的题和有赵孟印章的两隔水一并割下来穿插拼配在他伪的神龙帖上,又伪造了 “绍兴”、 “赵氏子昂”诸印,而不加神龙帖应有的“贞观”、“开元”、“褚氏”、“米芾”和宋徽宗等印。这样就神龙、定武各取一部拼配成题跋、印章混合型的、行距新奇的――丰伪神龙帖(后来的冯摹本)。让世人在猎奇中上当。他作伪心虚,不敢在帖上留任何痕迹,于1526年三月他拿此伪帖请时任南京礼部尚书、著名藏书家李廷相题跋,李有疑惑,碍于面子,不冷不热地敷衍两句即还他。丰坊在嘉靖五年三月至八月十日前他以种种籍口卖给乌镇的王济,王济在帖上押“王济赏鉴过物”印章之后,丰又煞有介事的在王家亲摹了自已伪造的“美”帖。并由章正甫刊石携回。然而丰坊不曾预料此伪本在王济家藏了五十一年,王济1540年过世,其后人在1577年将此帖卖给了大收藏家项子京。收藏多种兰亭序的项早知此帖最精,终以重价购得,求文嘉题跋后又亲自出马伪出“冯承素奉敕摹”的响亮帖名。入清后流入清宫。

而丰坊到晚年(起码在王济1540年过世后)他又把手中留存的真神龙帖又以炉火纯青的技法精心摹刻了丰刻本。并有意为后世留下一把钥匙,又把丰伪本的“王济赏鉴过物”、许将两行题、吴炳、张绅等印章刻于相同位置。并在帖后刻下一排自已的九枚印章,而不刻时日。伪本蒙蔽世人,如将来一旦被揭穿,他又为后世摹刻了精美的神龙兰亭,既赚了钱又显露了才华,此正是丰坊终生的夙愿。而当年丰坊作伪时毕竟三十出头,笔力尚嫩,尽管再熟,也屡出弱笔,失于媚滑。而到晚期其笔技纯青,摹刻丰刻本时自然强上百倍,更接近原作。此正是冯摹、丰刻两本笔墨差距的根源。可惜的是丰坊苦心割下的神龙宝帖在1562年万卷楼大火中永绝人间,唯石刻留在世间。

此正是嘉靖丰坊伪帖,万历项子京伪名,而后被清乾隆刻入八柱,登上圣坛,荣耀地代表王羲之享受人间膜拜!骗过了明朝的王济、文嘉、项子京和清乾隆皇帝、翁方纲和今天我辈。而精美的真神龙兰亭却一直流落在民间。

五 我辈将丰伪本推上颠峰。

1965年挑起兰亭论辩的郭沫若先生称丰伪本:“很可能就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真迹”。启功先生称其“流美甜润”、“距离原作当不甚远”。而见到丰刻本时反称丰刻本摹了丰伪本,只不过附加了伪印。徐邦达先生虽对丰伪本的名称、题跋提出质疑,但又称其:“双钩廓填确为唐直弘文馆拓书人的妙技。”而对丰刻本也称伪本。两先生都以丰伪本先入为主,不知元代以前就已有神龙本。帖和唐、宋的印并不是丰坊伪造。唐兰先生对历代兰亭序予考证,发现丰刻本非摹于丰伪本。考出元大德间钱国衡刊刻的“兰亭十”中即有神龙本。但他称丰伪本为南宋理宗驸马杨镇所伪,其理由是:此本上有杨镇“副书府”印章,郭天锡、张斯立二人从他家买出两本兰亭帖。

笔者以为杨镇不可能作伪:

1、        杨属皇室成员,嗜好书画,钤押“副书府”鉴赏章很正常。但是,在封建社会,他绝不敢伪造他祖上皇帝赵构的“绍兴”印,那是死罪。

2、        宋理宗时曾有“兰亭一百一十七刻”,作为皇帝的乘龙快婿得到两帖并不为奇。

足证杨镇无作伪可能,正因唐先生推断错误,其最终结论只能是:“这个新本出于何人之手,是很难断定的,从作伪的伎俩来看,可能还是丰坊,但也可能是由乌镇王氏卖给项氏的新伪品。”最终没抓住作伪的真手!正是我辈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才埋没了雄视千古的神龙兰亭,使丰伪本鸠占颠峰。(待续)请看下


                  【友情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雅虎 胤网 凤凰网 孔夫子旧书网
台北故宫博物院 搜狐 新浪 大公报 中国艺术品网
荣宝斋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艺术品 渤海新闻网

炎黄轩地址:唐山路北区北新西道桥西  电话:0315-2216509 邮编:063000

关于本网站的问题或建议,请与炎黄轩联系。
版权所有(C) 2004 唐山炎黄轩 冀ICP备05012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