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炎 黄 珍 品
学 术 发 现
艰 苦 历 程
八缶青白堂
炎 黄 珍 藏
炎 黄 论 坛
给我们留言

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


《清明上河》图万岁

                    唐山炎黄轩 王开儒

一、宋元明清未见原作,伪篡传讹

1.南宋凭口传仿造

   伟大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系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所作。该画描写汴京清明节繁盛景象。画成宋徽宗亲笔题签。即入内府,世人难睹其真面,被当时的向氏评论图画记选入神品。而此等辉煌之作,竟没载入由徽宗倡导的120年成书的《宣和画谱》,说明此画成于1120年之后,然而几年之后的1126年底汴京即成亡国之都。史料记载1127年二月初十金人扣压了徽、钦二帝,2月15日不堪“根括” 压榨的汴京人民成千上万闯入宫廷哄抢财物。张择端原作上没有金人大内和巨卿的痕迹,仅有亡金五位低微官员的题跋,说明清明上河图在金人2月16日抄没宋宫之前已先流落北方民间。徽钦二帝被劫走之后,当时在外地的赵构没回汴京,而仓慌由商丘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此画上没有南宋任何痕迹,说明此画也没到过南宋。

然史载,临安坊间就有价格昂贵的《清明上河图》仿品。此皇帝亲题之作,恐连作者本人也不能留稿本。图留北国,临安人也只能凭口传、文字记载构图成卷,即便是画院见过此画的人也只能记其大概。今天这些仿品虽已失传,但可以断言:必失原作之神貌。

2.元代伪出易简图

从该画题跋中可知,元代此画虽入大内,但未被重视,被官匠偷出,几易其主,于至正11年〔1351年〕被江西杨准购得,之后没有更多的名人染指。

今天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清明易简图》有人认为是张择端的原作,称:图尾山石上有翰林画史张择端呈进字样。但从前些年媒体即知:

⑴该图上有元人苏舜举1295年跋诗:“清明上河新图成,汴河桥上新烟生” 两个"新"字已说明此图在那时即已定为新图,而决非清明上河图原作。

⑵易简图上文字中有“奎章阁” ,即当时的中央文化机构,此建筑和名字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建,并仅存11年。而早在200年前的张择端决写不出此名词来的。

⑶易简图上有“吴淞细密花布” 字样物。中国的纺织工艺宋时还较落后,直到元代黄道婆改革了纺织工艺,中国才出现了 “细密花布” 。

(4)《清明上河图》原作上虹桥是木结构,完全符合史载。而《易简图》的虹桥是砖石结构。

仅从以上四点足以证明此卷《清明易简图》至早不过元人所伪造。而卷尾“呈进”之字也是伪的。

3.明朝伪造掀高潮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出现 “苏州片”的清明上河图伪造高潮,这些仿品以仇英为名,泛滥到世界各地,影响最大。它们虽都称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但画面却与原作大相径庭:

1)原作是淡设色;仇本是青绿色。

2)开卷,原作是寒寂的郊野有五只小驴驮炭而来;仇本是沿河郊野突兀着数座青山。

3)虹桥,原作是木结构;仇本是砖石结构。

4)结构,原作大致分东郊、虹桥、城楼内三段,画首是一队扫墓人归来,左向虹桥,画尾是士庶结队鱼贯出城右向虹桥,双向倒叙。

仇本大致分为东郊、虹桥、城内、西郊四段。从东郊的群山沿河到虹桥,再平铺直叙进东水门,穿城而过,单向的再到西郊金明池。(图1:原作局部)(图2:仇本局部)

我们不禁要问,历来临摹品都与原作相仿,为什么仇英摹的与原作距离竟如此悬殊?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审视这个摹本。现以山东青州本为据,此巻有文征明的跋文。卷尾有‘实父仇英摹张择端笔'字样,画面与辽博等仇摹本虽非一人手笔,但结构、内容如出一辙,是典型的‘苏州片'。让人称奇的是,历来都是观者看完画 后有感而发,题跋于后,而此跋是文征明节录原作上李东阳的第二个跋对画面描写部分(跋的后部记述了该画的流传历史),并称:文本人在朱大理家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粉本,然后由仇英临摹,题跋指导了画面。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李东阳题的是什么样的跋(图3:李东阳跋)(图4:文征明 题跋)。

在张择端原作尾纸上共有13个人题了14个跋,而作为著名书法家、鉴赏家的李东阳一生三次见到、并暮年1515年得到此画后,题的第二个跋。是他晚年的力作,也是14个跋中对画面内容和流传历史记述最详尽的一跋,并唯独此跋称画中有山,且是高而隤卑(隤音颓,基本与颓同义:崩塌、没落之意)之山。试想,如果原作巻首象仇本那样突兀着数座青山岂不与隤卑之意相谬,并且果真有数座青山的话,其它的跋,特别是与张择端同时代亡金诸老的跋必有涉及,可是所有跋连一个‘山'字都没有。唯独李东阳的第二跋中曰:‘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洼然而空;水则澹然而平,'按这段文字的语势是说整个画中最高的是巍然而隤卑的高山,最低的是空的洼地和澹然的水面,而不是前边巻首有高山,后边有洼地和水面。并且也说明此‘山'是在不显眼处;(所有题跋人都未看出)是全画的最高物;并且是高而隤卑之山。此三条就把这‘山'限定在全画最高的巍峨城楼处了(图5:高隤之山图)。

此处乍一看,正如历来所说是城门和城墙,但仔细观察,城楼上只有一人、一鼓、一铺。回廊窄小,马道不依托城墙,孤立自建且窄而陡,既不能走马也不能容兵, 也没有史料记载的瓮城,这样的城门和城墙怎能抵挡已压境的金兵,史誌明确记载:汴京外城为公元956年后周取虎牢关之山皮土夯实而成。城墙底宽5.9丈、高4丈。“其高际天、坚密如铁” 。千年后的今天残墙仍有8-9米高。所以,经北宋历代修整仅170年的城墙不可能没落成如此隤卑且杂树丛生。并也不符合《东京梦华录》、《宋会要辑》对城门防戍森严的记述,显然它不是汴京的一个城门,而是汴京东郊虹桥附近孤立的标志性的城楼式建筑(其名称待考),并兼作了‘望火楼'。而那长满了杂树的也决非城墙,它与城楼错位,且找不到任何连接处,正是一座孤立的高而隤卑的土山。然而,在城楼之上,即城楼那边矗立着一个更高大庞然的土山,山头已伸出画外。这就是说,它们是风景区的两座高隤的土山。但因不显眼,才未被所有题跋人包括李东阳第一次看出,而作为著名鉴赏家的李东阳,1515年得到此画后,日夜把读才发现这隐蔽既高而又没落之土山,在第二跋中解为徽宗广置园林人为的高而隤卑之土山 ,准确的诠定了山的位置和形状。

这就雄辩地证明张择端不朽笔意与宋、元、明十四个跋完全吻合。隐蔽的高隤之山是在城楼附近,而仇本巻首突兀的数座青山是曲解李东阳跋意而生造出来的。并且,一九九七年笔者复制《清明上河图》在自然光下与原作校对时发现:按该画‘清明上河'主题衡量,原作从一队扫墓人归来至画尾,即已完整表达了全画的主题。可能大匠考虑开巻太突兀,并使虹桥处于画面中心位置,而在另稿中选取一段寒寂郊野五只小驴驮炭和空寂的谷场加在画前,作为序幕。使画巻更加完美。今天只要我们对原作仔细观察,即可发现此段虽系张择端一人手笔,但因不是同期创作,其笔法、地色、柳色、冷暖程度,视平线的处理,尽管以几株老柳作了过渡,但与后部全画仍不尽相谐。这一点也证明张择端不可能再在巻前加山了。并且写实巨匠不可能在望不到山的汴京画出山来.即使是宋徽宗的题签仍保存巻首也是完整的,也不会有山了。证明仇本巻首的数座青山是仿者以曲解李东阳跋意而编造的。

李跋中没提到虹桥是‘巨木虚架',因之仿者只能以道听途说,以当时惯见的砖石结构画了一座虹形桥。

因仿者没见过《清明上河图》原作,不知张择端画的是东郊孤立的城楼式建筑,更不知以双向倒叙的结构完美表达士庶‘出城清明'的主题,且不以生活为师,而低俗的想象着画了与河相关的东水门,自然沿河就进了城,也就平铺直叙的‘进城上河'了,并程式化单向的顺河画到西郊金明池,自然抛弃了‘出城清明'的中心。

试想,原作如果是沿河进城的话,连虹桥的桥饰都如实画出的张择端一定象《东京梦华录》记述:‘其门跨河,由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那样画出东水门来。而绝不会画这座与汴河无关的孤立城楼了。足以证明原作根本就无进城之意,正与“出城清明”之主旨相契。并且,按原作第一个跋,张著称: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张择端已专画了一幅《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上已没必要再画西湖了(金明池),也证明仇本的城内和金明池都是凭空捏造的。

以上铁的证明明仿者根本没见过张择端原作,也没见过李东阳的跋,只不过得到了跋的稿本,并以曲解之意为据,以道听途说为脉络,打着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旗号,既歪曲了原作又违背《东京梦华录》和汴京和实际情况,假临摹真伪造了《清明上河图》。

这唯一的李东阳带‘山'字的跋是仇本的灵魂。也就是说,不管如今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只有文征明亲跋仇英亲画的才是所有明伪本的祖本!

文征明在节录李东阳跋之后说:‘真本已入天府,不可复见,其粉本向藏朱大理家,吾及见之,因乞吾友仇君实父临摹经岁,毕工纤毫无漏,直可夺天巧,复旧观矣,后之览者当即以真本视之可也。嘉靖庚子春日文征明撰并书。'

作为一代大家,抄袭同代人之文为自己的题跋,展于画前,暗示读者以此作画,令人难以置信。但考其历史:

1)李东阳1515年的跋系去世前一年所题,根本未收录其《怀麓堂集》刊行,当世除见过《清明上河图》原作的人很少人知晓。文征明1524年在京做了三年多翰林,有机会得到李跋之稿本。

2)文征明的老师吴宽(进士、吏部任职)1491年前在朱大理家见到此画,题了跋,并唯一的称此画有稿本,文征明有从吴口中得知稿本及此画内容的可能。

31526年文征明辞官归里,与仇英等以书画为生,且多次合作临摹历代名画。

4)据笔者掌握,除山东青州本外,《文征明书画简表》(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周道振着)尚有1541年和1549年文征明为仇英摹清明上河图写了题跋。

5)此画传摹高潮,正值文、仇二人之身后,时间相合。

6)此画面在当时被争摹一时,不是领袖人物染指,几个坊间匠人恐无此能力。

以上这些皆证明文征明、仇英确有作伪之嫌。

但是,笔者至今尚未见文、仇二人伪造的真迹,因此,到底是文、仇二人以此跋为据作伪后被‘苏州片'传摹。还是世间根本就无仇伪本,而是‘苏州片'据李东阳跋伪造画面,并将此跋录于画后给文、仇二人栽赃、蒙人骗钱。本文暂不定论,但完全可以断定:不论是仇伪本,还是‘苏州片',只要是巻首有数座青山、砖石虹桥、主体是城内,画到金明池的所有明伪本都是以曲解李东阳之跋意演绎出来的假临摹真伪造的欺世盗名的《清明上河图》。由于批量生产,泛滥极广,影响极大。

4.乾隆李逵、李鬼同列朝堂

明伪本不但影响了明朝,并且还影响清朝,它先于张择端原作流入清宫(原作由严嵩家抄入明宫后1578年又被太监冯保偷出,后又流落民间)。因是前代大家临摹之迹,虽有伪造之嫌,但又不确知原作面目。因此,乾隆皇帝一登基就命宫廷画家把卷首的青山改成土坵仿照明伪本又造了一巻清式的《清明上河图》。(图6台湾藏:清院本)

63年之后的嘉庆4年(1799年)已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在抄没毕沅的家产中看到张择端原作,长于鉴赏的乾隆自然知两卷的高下,但不知是碍于金口玉言还是何种原因,他只在原作上盖了三枚印章,而对《清明上河图》的真赝没作了断就撒手人间了。使李 逵与李鬼同列朝堂,为后世留下一千古之谜。

5.民国李鬼罢黜了李逵

正是乾隆对《清明上河图》真伪未分,所以伪满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出逃竟鱼目混珠的挟带四本同名国宝。无独有偶,四本被我截获后,当时我专家竟把其一明伪本误定为真迹入藏,而把张择端原作当作赝品弃之不顾。可谓谣言传万遍就成了真理!李鬼最终罢黜了李 逵!幸一九五0年冬,原作被杨仁恺先生等人从赝品堆里翻出,经全国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巻为《清明上河图》的祖本真迹。五三年在北京故宫展出,张择端原作真面才大白于天下。

 

二、伟大的人类艺术奇迹

1.主题与结构

沉埋千年的国宝究竟是何面目?此画大致分三段,第一段,开巻是寒寂的郊野,有五只小驴驮炭而来,穿过空寂的谷场,像是全画的序幕,之后一队扫墓人归来,在街口一女人骑的公驴与一发情母驴相遇,另一公驴卷入,三驴嘶叫、挣奔危及蹒跚学步的小孩,本来平淡无奇的扫墓却引出惊心动魄的骚乱。第二段,穿过汴河岸边街市,‘王家纸马'店前已‘衮叠成楼阁之状'的纸马,河中船只往还。喧天的虹桥节日集市,桥上摩肩接踵,摊贩争售、轿马相撞,水泄不通。卖黄胖(祭扫用的泥人)和三角形的枣饣固(记念介子推的枣三角,非西瓜)、应节应时之物。桥下一船横穿河心欲停靠在河下方来,因上下游有船操之过急,使纤绳崩断,桅杆后倒,绳索凌乱,船失去控制将被冲向下游,有三船相撞之危,船工们惊惶失措,他船同事也喝喊救援,岸上观景、赶集的人们为之捏汗。桥上、桥下、船上、船下一片呐喊、拚搏,声震绢素,把全画推向高潮。

过了虹桥,数船随汴河拐出画外。第三段,街口匠人挥锤制车。路口一家挂蓝幌招的剧场前艺人正走近轿,到野外演出而使茶座空荡,伙计倦懒欲睡。街边有算命的先生,有卖炊饼、杏花枝的小贩,有持树枝作柄、布包扇形祭物(非扇)的骑马人。

在巍峨的城楼前汴河支流的平桥上聚集了众多观景人。两辆三套牛篷车,出了城楼奔向虹桥,其后,带驴驹骑驴老人和一驴拉梢一人驾辕,后又一人推罩书法布的车。后边是一个被瘫残人纠缠的戴纱罩骑走骡的女人。这些出城的人马前后相衔,都在奔向虹桥。

而城楼内,店铺林立,彩楼欢门装簇一新,香火纸马、黄胖、枣饣固、杏花枝、酒肉等应节之物。人马稠密,文武官员骑马,家眷坐轿带数仆携食盒、遮阳伞、祭物也正鱼贯向城楼。而说书的、卖艺的、闲聊的人群挤满十字街。让人异想不到的由上方突然闯进两辆四套空粮车、三头骡子一头驴,前后紧衔,呼啸而至,冲向密麻的人群,驾车人吓得忘了鞭子,张口失声,正迎面的一骑两仆惊得马鞭倒提,骤然勒马。旁边还有两个小孩,交通事故即在瞬间。给读者留下永远的悬念。这惊粮车从城内返回去虹桥码头装粮,汇入这出城的队伍,提醒读者:人们是在出城去祭扫。就在主街口之左赵太丞家左邻的大门前有人肩背大包纸马,手提冥币,在门口等人同去上坟。作者再次点明清明节后画了全画唯一的垂柳,枝条垂下和下边树枝连缀封住画面:宣布画巻至此而终。

根据该画的文字解释《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称:‘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此文可概括为:‘出郊、上河(画题)、赶集、扫墓'八字,且完全符合清明节中国人到郊野去祭扫的现实。按此主题,当我们从画尾逆向看时:整段画的是士庶携食盒、伞盖、祭物鱼贯出城楼,(右向)奔向虹桥。而卷首一队扫墓归来人朝向虹桥(左向)。顿时就会明白千年大师的苦心,张择端鬼斧神工的截取了东郊标志性的城楼式建筑至虹桥附近这一典型地段,以双向倒叙的形式由画卷两端向中部推进,恰恰在虹桥处推向高潮。完美、凝炼表达了以上河为中心出郊、赶集、扫墓的主题,既不取城内远离主题的情节,又省去了祭烧、哭嚎、吃喝、打骂等不雅场面。既妙用了手卷自右向左展观的格式,又尊重汴京的实际方位,又符合中国人过清明节到野外祭扫的生活实际。此主题必须以此结构,只有此结构才能完美、凝炼地表达此主题。既朴素又伟大让人间称绝。也正是这个泣鬼神的结构,才成就了这幅旷世奇观。然而也正是这个不凡的结构使该画蒙受了千年的冤枉。

2. 内容与笔墨

原作以鸟瞰形式,以传统的散点透视,随巻推移视点来展示汴京万物。原作虽非人物画,但在张择端笔下,700余人物,有看门的、有医生、有文官、有武官、有僧人、有道士、有仆役、有说书的、有卖唱的、有轿夫、有骑马的、有骑骡的、有骑驴的、有坐轿的、有修笸箩的、有剃头的、有酒保、有食客、有代写状纸的、有戏子、有防火公人、有观景的、有讨钱的、有瘫残的、有卖杏花枝的、有神课、有制车的、有卖野药的、有拄棍的盲人、有船工、有驾长、有席地无赖、有卖黄胖的、有纤夫、有粮商、有脚行、有披斗篷的、有算命盲人、有挑担的、有喂马的、有装车的、有提行几卖货的、有淘水的、有挑水的、有装船的、有卖枣饣固、有卖瓦盆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赤膊、有短衣、有长衫;有拉、有推、有扛、有顶;有拼搏、有救援、有申斥、有默念、有消遣、有指令、有喝喊、有无奈、有演艺、有争夺、有惊讶、有哀求,人间万象无所不包,且不同身份不同状态的人物并不是简单的拼在一起,而是巧妙地编织在戏剧性的冲突之中。人形虽不盈寸,但简劲的几笔就让它自己跳出来,把‘这一个'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表达得明明白白。他笔下的近百头骡、马、驴、牛不同习性,不同使役,神态毕肖。仅驴一种就有驴驹、小驴、成年驴、壮年驴;驮物的、驮人的、拉车的、驾辕的、拉捎的;跑的、叫的、发情的、跟随母驴的、卧的、立的、啃的、惊跳的、姿态准确,栩栩如生。他笔下的几十条船有泊有行、有货有客、有大有小、有顺有逆、有险有平、有正有侧,结构准确泊行如真。车,平头车、太平车、串车、驴车、马、人力车更为繁多。桥梁、城楼、房屋、牌匾、彩楼欢门形形色色。由于巨匠源于生活,不论寂静的郊野,春意盎然的杨柳,欲飞的虹桥,奔涌的大河,巍峨的城楼,还是流水般的车马,拼搏与安逸的人们都是那么真实,那么亲切。然由于巨匠天才的提炼、架构、又让人拍案叫绝,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只要打开画卷立时就会把你带入那中世纪的宋都,此五米之卷可谓一部鲜活的人间百科全书,为12世纪初人类进步史留下一幅珍贵写照。

3.清明节的表现

原作上嫩柳初绿;扫墓人归来轿上插有‘杨柳杂花';‘王家纸马'铺前衮叠的纸马;城楼内、外小贩卖的杏花枝;虹桥诸处卖祭扫用的‘黄胖、枣饣固 ';多人手持树枝作柄、布包扇形(非扇)的祭物;饭馆、剧场虽彩楼欢门装簇一新,但因人们皆去郊外而室内却不协调的冷清;画尾大门口背纸马手提有‘百八'字样冥币的扫墓人;文武官员携遮阳伞、食盒去郊外祭扫等诸多情节无可辩驳的证明张择端画的是清明节。而后世因对原作中名物不能正确理解加之伪作的误导酿成季节之争。

4.宋时画风

原作由当朝皇帝宋徽宗亲自题签(现已佚失),有北宋亡后仅60年张著及历代有绪的题跋,宋朝画风,宋时服饰,习俗,当时的绢、纸、墨色、印章、印色皆与时代相吻,且无改篡变异之嫌(发情母驴一九七三年故宫有删)。而当今世上的伪作除虹桥的虹形之外,基本与原作不沾边,但由于他们都打着张择端的旗号,才使这些李鬼泛滥到全世界各公、私博物馆,据有人统计:美国有5本、法国4本、英国1本、俄罗斯1本、日本1本、台湾9本、北京5本,民间还有收藏,但不管是伪作还是仿伪作,不管是十巻还是百巻,只要把它们与张择端原作同陈一案,立时就会相形见绰:一个是人间神品,一个是寰外俗物!

5.创作态度

张择端作为生逢末世的御用画家,他的作品必须是赵宋王朝‘丰亨豫大'的形象口号,但巨匠天才的继承传统的同时且突破描写贵族生活的樊篱,把阶级偏见与现实生活融合得大象无形。空前的把镜头对准整个人间,特别对不同状态下的各种人及他们周围的事物反复学习,反复的研究,反复追摹,使他不仅成为绘画大师,还是戏剧大师,桥梁大师,建筑大师,造船大师,航运大师,畜牧大师,民俗大师,而且在植树、气象、农事、商业诸学科都有超人的造诣。

正是人间之大气,赋予他博大精深的艺术生命,并能炉火纯青的还原于人间,使他笔下的各色人物跃然绢上,自己来表演人间戏剧。从而打动着不分古今、不分肤色、不分阶层的亿万心灵且历久弥坚。并以千年不埋的生命力战胜与生俱来的禁锢、掩埋、篡改、鸠占种种磨难,使此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早4个世纪的艺术奇迹愈加璀璨辉煌。无论在人文、经济、社会诸方面都为人类留下一丹青楷范。

可以断言:即使让中国五千年所有画家以‘清明上河'为题同画,也只有张择端此一卷为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清明上河图》属于整个人间,张择端是中国画圣,是人类的艺术巨匠!

 

三、我辈读错了方向,国宝再遭訛传

1.我辈鹿马不辨

面对这特殊历史地位、特殊流传经历、特殊主题结构的千年巨制,我辈专家本应下大气力参照史料及生活实际对我国宝的画面彻底读懂、研透,澄清千年伪作假临摹真伪造的实质,揭示我国宝的伟大辉煌面目,诏告国人,宣传天下。然而,遗憾的是我专家却作出了让人异想不到的判断:国家第一任文物局长郑振铎先生1958年著文:“向仇英那样的大画家也作着说是临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实却是自出心裁地绘画着一本浩瀚的明代社会生活的创作。他的这个‘摹本'又成为后来无数画家的祖本,在清代也有画家们绘写着清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清明上河图”。众所周知,堪称中华第一书的《兰亭序》,原作被李世民殉葬,历代仿品层出不穷,尽管各有神态但他们都不失王羲之的面貌。而清明上河图的历代仿作打着张择端的旗号公然欺世盗名的伪造画面,指鹿为马,牟利赚钱,严重地亵渎我国宝。并且郑先生知仇英伪造并当了无数仿本的祖本,作为国家文物局长,不但没对这侵害国宝的行为予以批评、匡正、澄清,反而把盗用和临摹、创作混为一谈。正是这种思想,才使他作出如下判断:“这个长卷到这里截然而止,令人有不足之感,根据后来的许多本子,《清明上河图》的场面,还应向前展开,要画到金明池为止。很可能这个本子是佚去了后半部的一部分”。同年,徐邦达先生也称:“画卷至此截然而止,我疑心后边是割去了不少的。﹍﹍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轿、店铺、各色居住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可惜进城到第二条街画卷就中止了。﹍﹍

一九八五年,画家刘凌沧先生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由城门入城是画卷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正当我们欣赏入神时,画卷戛然而止,据我推想,这幅名画经千年辗转流传后半截已经遗失。”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亲手翻出《清明上河图》原作的杨仁恺先生也称:“画卷在流传中确残了后半部。”

几位先生如出一辙地认为该画残缺了尾部,应由画尾赵太丞家进城再续画。这就说明他们仅仅从笔墨上肯定了此画是张择端原作,而没有对其不朽的内涵,双向倒叙的结构,完美表达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的主题读懂、研透,不以清明节人们到野外祖莹去祭扫,城内无坟,不应进城的生活实际对照写实巨匠的画面。不知画尾是人们结队逆向出城去,是清明节活动的开端。不懂此结构此主题,就不知原作的杰出,便不知伪作的谬误,而甘当原本就不是按原作临摹的伪作的俘虏,刻舟求剑式的。把原作的出城,误读成进城,把情节的开端误读成末尾,自然就成了残画。更不知历代伪作因没见过原作,不知其双向倒叙,而估错了方向,单向的‘进城上河'.虽文不对题,但确是一幅情节统一的伪画。而我辈面对的是张择端原作双向倒叙的画面,画尾是人们出城去祭扫,如按伪作进城的方向由赵太丞家作进城延长,是在出城人们的背后反向画进城,是方向相反,情节相背,是原作画面根本不允许的。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当时,虽然也有人主张 “完整说”。如张安治先生在《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称:“原画并不缺少……向前发展穿城而过,……奢侈享乐生活作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会冲淡主题。” 杨新先生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对画尾问路人称:“由于他这一回头,却把看画的人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真是画有尽而意无穷,这一细节显然是作者着意安排的,由此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的后部是完整的。”显然,两位先生也是在进城的方向上就事论事的评论画面长与短,主题浓与淡,而不知是读错了方向,原作不允许反向进城。因此,以错误的方向批评错误的观点的“完整说”自然是苍白无力的。也正因此,九四年十一月,杨新先生一转脸,不但主持了“补全卷” 的鉴定会,并题跋称赞:“……有感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残缺,发奋补足……功不可没。” 作出出尔反尔的怪事。

2.可笑的《补全卷》

正是由于诸多专家的错误推断,才引来了补全卷,让我们看一下9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记者与补全卷作者罗先生的问与答。

记者问依据什么选择了1080厘米为全卷的长度?(图7:补全卷)

罗说:“这是画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目前真迹从右至左画至郊外、城郊、入城三部分,末尾过‘赵太丞家' 应该还有城内,另一端之城郊、城外才算完壁,因此,我决定把画卷延长一倍。” 这就是说,补全卷完全按明伪本脉络续补,把诸专家的错误推断付诸实施,把两张情节相背方向相反的画硬拼在一起,成了一幅自相矛盾可笑的残画,亵渎了我国宝的辉煌画面。这是炎黄子孙不能容许的。

3.清明上河图研究的混乱

正是我专家的失误,影响了全民族对我国宝的认识和研究。原作真面大白半个多世纪,国人对国宝画的是春天、是夏天、是秋天至今争论不休,就在2002年故宫博物院办的期刊《紫禁城》第二期上,居然载文,《清明上河图并非描绘清明景色》。国人不时有人说:“清明上河图的真本在台湾”。就连天下书画第一街的北京琉璃厂东街某大字画店的老师傅们居然称:“真迹早到国外了”。今年某省发现《清明上河图》原作,明年某地惊现《清明上河图》。近年来,大江南北各地市场冒出一种以73年故宫删改前的版本(当今泛滥之本)

把张著和李东阳的跋文改头换面伪成西凉太守杨如寿的跋横题画上,年代比张著还早,画前伪造元朝书画家赵孟頫五字题,显然是张择端原作真面大白以后‘苏州片'失去了市场,伪者又 沿袭了明伪本的衣钵,亵渎国宝,蒙人骗钱,此本虽作工粗劣,但因年代早,居然使某书画报纸受骗。凡此种种,足以说明今天对我国宝的认识和研究何等之混乱,实在与我泱泱文明古国不相称。

 . 揭开国宝的千古之谜

鉴于历代对我国宝恣意伪篡、鸠占时间之久、势力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严重的侵害了我国宝形象,亵渎我民族尊严。笔者撰文,2002年7月29日《中国书画报》发表《请还清明上河图原貌》。同年10月28日《大公报》发表《清明上河图的千古奇冤》,以张择端不朽画面及其研究史为据,揭示其双向倒叙的结构和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八字主题,揭开了清明上河图千年之谜,揭露了历代未见原作而错向伪篡误导舆论的真象,推倒该画的千年冤狱,解读其博大内涵论证其伟大艺术价值,剖析我辈专家误读原作方向把完美无缺的国宝判成残画,引来可笑的补全卷诸观点一经问世,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中央电视、荣宝斋及全国媒体纷纷刊载,得到学术界的支持。

实践告诉我们:宋元明清没见过原作,都估错了方向。而我辈面对原作,因伪作的影响又读错了方向,并强续一尾,铸成《清明上河图》的古千冤。所以,今天我们还须以“出城清明”的主题双向倒叙的结构重新审视该画千年研究史:

1)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燕山张著亲跋之清明上河图为张择端之原作。七三年故宫误删的发情母驴之身应补还。一九九四年故宫收藏的补全卷 废止!

2)现在全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收藏的不以张择端原作为样板的历代所有 《清明上河图》都是伪作或仿伪作。呼吁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对北京故宫藏张择端原作予以保护。

3)自南宋至今, 不凭原作(包括补全卷)一切对《清明上河图》题跋、著录、评述、  废止!

4)以张择端原作为据,却以双向倒叙结构出城清明主题有悖的所有著述 匡正!改写清明上河图研究史。

炎黄子孙高高举起张择端伟大的之原作向全人类大呼:清明上河图万岁!                                             (本文插图请参照《掩埋不住》一文)


                  【友情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雅虎 胤网 凤凰网 孔夫子旧书网
台北故宫博物院 搜狐 新浪 大公报 中国艺术品网
荣宝斋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艺术品 渤海新闻网

炎黄轩地址:唐山路北区北新西道桥西  电话:0315-2216509 邮编:063000

关于本网站的问题或建议,请与炎黄轩联系。
版权所有(C) 2004 唐山炎黄轩 冀ICP备05012084号